“身边榜样”宣传部杨天明:胸怀赤子之心的华电新媒体“老编”

个子不高、身材略胖,浓眉大眼的脸上总是带着谦逊的微笑,你不一定听过他的名字,但如果你关注了华北电力大学的新媒体平台,那么你一定见过他的作品,他就是党委宣传部的新媒体“老编”——杨天明老师。

提起杨天明老师,同事们总是这样评价他:“不论多急多难的活,只要找到天明,他都会在认真思考几秒钟后,挠挠头发说‘行,那我试试!’”从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杨天明老师先后担任过能动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平台编辑。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新闻宣传,对于热能工程专业的杨天明老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杨天明老师总是表现得乐观而又自信。4年前,杨天明老师刚到宣传部工作,从没摸过单反相机的他有一天接到了拍摄新闻照片的任务。当时有人问他能不能学会使用单反相机,杨天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连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都能读下来,学习用个单反相机肯定没问题呀!”在周围同事的耐心讲解下,杨天明老师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使用相机,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


image001.jpg


4年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杨天明老师迅速掌握了新闻采写、照片拍摄、后台编辑等相关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通过自学研究提升自己在视频剪辑、图片处理和H5制作等技术领域中的能力。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在这4年期间,杨天明老师有时是记者,有时是编辑,有时是导演,有时是摄像,有时是幕后策划,有时是台前主播,逐渐从初入宣传部的“菜鸟小编”成长为“全能型老编”,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和新闻中心网站等平台上,你都可以看到杨天明老师和同事们合力打造的作品。

平日里性格随和的杨天明老师有的时候也很“轴”。无论是谁提供的新闻素材、这些素材是否曾经发表过,只要需要在华电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他总要重新再认真校对一遍。有人劝他说:“这稿子都已经在别的平台发表过了,肯定有人校对过了,不用再看了。”杨天明老师却固执地坚持:“稿子只要经我的手,我就要对它的内容负责。”就这样一来二去,时间久了,还真被他发现过几次文章中的错误。对待自己写的文章,特别是新媒体推送,杨天明老师就更“轴”了,他总是不断地追问自己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文章有没有达到“育人”的效果,如果没有是否还应在文中添加哪些内容。很多人不理解,一篇小小的微信推送能达到什么育人的目的,杨天明老师说:“哪怕100个读者在看完后都不为所动,只要有一个同学在看完推送后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也可以这样做,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点,就实现了这篇推送的意义啊!”

除了对待作品的“轴”,在对待他所负责的融媒体中心记者团时,杨天明老师也同样的“轴”。面对新的形势,华电电视台记者团、华电新闻中心记者团和华电自媒体协会需要整合重组,成立全新的融媒体中心记者团。作为几个社团的指导老师,这下可把他忙坏了,找社团负责人单独谈话、组织开会研讨、制定重组方案、分批面试选拔……刚开始重组时,经常有不同社团的同学对重组方案不满意,甚至反对重组,杨天明老师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分析成立融媒体中心记者团的好处。曾有些高年级的同学不解于此,觉得社团指导老师可以直接让同学们按要求行事,任免配合的同学,何必麻烦地一遍一遍解释。杨天明老师却说:“我总觉得同学们在咱们这儿干活和出去打工不一样,除了能得到学分外,我更希望大家能锻炼自己、成长成才,同学们来找我反映问题本身就是出于对我的信任。不论我最终能否说服他,我们之间的交流都是有意义的,彼此也都是有收获的。如果他接纳了我的观点,那我们记者团成员们的思想就更加统一,执行力就更强了,何乐而不为呢?”

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们都很辛苦,每次活动结束后,当其他部门的同志们都在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时,宣传部门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且无论活动结束多晚,宣传稿都一定会在当天连夜完成,满足第二天甚至当天就要发表的要求。让杨天明老师感受最深的就是越到节假日,宣传工作就越忙。从五一到十一,从元旦到春节,每到重大时间节点,都是杨天明老师和同事们冲锋陷阵的时刻。12月31日在学校通宵加班跨年、大年三十在家里编辑微信推送、国庆节连夜制作专题视频,这些对杨天明老师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当他被问及经常加班是否觉得辛苦时,杨天明老师又开起了玩笑:“如果不加班哪有时效性啊!虽然现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但是有些工作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完成,我总不能在春节的时候祝福大家元旦快乐吧。”

乐观、自信、爱开玩笑,对待工作有点“轴”,不怕吃苦,更喜欢尝试创新,他的作品曾获“教育部2019年新媒体年度案例”、“首都教育新媒体联盟最具特色奖”以及“全国教育好新闻新媒体类三等奖”,他就是华电新媒体平台85后“老编”——胸怀赤子之心、牢记育人使命的杨天明老师。


【“身边榜样”之十一 撰稿 宣传部学生助理谢浩凯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