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军博士受邀参加“青年与读书”座谈

十二月二十日周四中午,青年学习读书会在教四楼咖啡厅开展了第二期以青年与读书为主题的座谈交流活动。

本期主讲嘉宾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张树军。青年学习读书会的与会人员是:王硕、崔灿、路雨欣、孙笑宇、地瓦那夏、许云燕、潘俊旭、董经圣、叶兴花、杨萱、赵泓博、张国锋。

张树军700.jpg

张树军以个人的学习和学术经验以及对未来的要求在本次读书会进行分享和剖析。首先,提到他到台湾学习和在台湾做民间采访的见闻。由于公派到台搜集同乡会史料文献,在寻找文献和学习过程中萌发了新的想法。如,他到台湾国家图书馆参观时,在翻阅的部分文献中发现台湾大批学生硕博论文写的很好,文字功底扎实,甚至一些硕士论文并不亚于大陆博士论文,由此看出台湾重视学术,扎实做学问的氛围。如,在台湾国家图书馆查阅文献时,有一天他提出了查阅想法,没想到第二天,国图工作人员按照他的要求,已经找好了他所找寻的文献满满10小推车。他认为这是对读书人的尊重,也体现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在台湾,他感到,台湾除了纸质版阅读做的很好外,他们的电子阅览也做得很好。

在台期间,巧遇两岸三地交流论坛,在交流过程中大陆学生反馈说:大陆学生读书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存在一定偏科;考试形式考察过多,看书少;读书不系统、主要抓有用的部分读等情况。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下是通病。这些情况也是长期形成的,有历史原因。

由此他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法,从专业和人文素养出发,可以做一些努力。如,多读多写;写好,写准;学好读书、写作时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上,一是搜集第一手资料;二是要学会整理资料。根据专业和需要有争对性归类整理;三是把资料用好。在引用过程中做到:把对方的语言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不管对方水平高低,该内容不改句式,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要坚持树立和坚信自己的风格。

对于如何立足本学科,做好文理工不同学科的延伸,他建议:要自己有意识,去突破现有学科分类过细,导致我们的学识相对偏科,基础窄的不足。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处理的问题,与自己专业所学无关,但仍旧要坚持做的时候,需要发挥自己能读书、学习、变通的优势。在学科大类中,用原有的学科基础去对接、链接打破其他学科的分界点。接受和借鉴新学科,做到学科之间的勇敢的科学跨越。在读书过程中,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找到与其他学科的共性,随着时代变化,学科之间是可以相互共通的。要平时留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学习,没有固定模式和方法,读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自我的选择。如对所读书目进行分类,大体清楚了,就能捋清思路。反命题的思维越高,剖析问题的能力越强。

对于与会人员的提问,张树军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大家进行了讨论交流。这些问题有:如何做文章、演讲;对又红又专如何认识;对工作和学术的关系如何权衡;读书怎样提高思维方式,寻找读书伙伴;对少数民族政策性内容研究的把握;学生干部如何学习。等等。

本次活动气氛融洽,交流充分,结束之际,仍意犹未尽,大家最后愉快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