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斯洛论管理》 分享研究创作之路——机关青年学习读书会组织视频交流
时间: 2020-02-27 来源: 机关党委 作者: 文/年中华 王硕 图/年中华
疫情防控,读书不止。2月25日下午三点,机关党委、机关一分工会组织了本学期首次青年学习读书会活动——“读《马斯洛论管理》 分享研究创作之路”。来自八个部门、一个学院的十位同志,分别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通过企业微信APP参加了视频交流。活动分两个部分,首先大家交流了阅读《马斯洛论管理》一书的感受,之后由王栋梁老师分享了他的研究创作的心得。此次交流是机关青年学习读书会成立以来的第九次活动,由机关一分工会组织委员、人才办年中华老师主持。
一、交流《马斯洛论管理》一书读书心得
在12月20日中午的读书会活动中,大家有幸邀请到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荀振芳老师,为大家作了一次精彩的讲座。读书会后,应大家之邀,荀老师推荐了两本书——《马斯洛论管理》《中国哲学简史》,以便利理工科背景为主的与会者,作文科学习研究的基础参考。学期初部分同志阅读了《马斯洛论管理》,举行了这次交流。大家不仅谈读书,也谈了这次疫情中的所见所思所想。
年中华老师首先谈了感受。他感觉这本书读起来的总体感受不是那么系统、直白,对于理科生读起来确实有些困难。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谈管理,希望实现“优心管理”。他主张开明管理,希望释放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希望员工承担工作责任、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私与无私的统一。如果每个人都能考虑组织的宗旨、目标,以何种方式实现目标便成为了简单的技术问题。我们作为单位的基层职员,现阶段需要积极关注部门、学校的发展目标,思考如何实现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的发展相匹配,努力释放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境学院靖仕寅老师结合大学生思政和辅导员工作,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他认为马斯洛管理理论的核心,是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层,正好对应了我们一般人一生的发展经历。结合学生工作而言,生理需求即基本的生活保障,学生处开展资助工作,就是保障同学的基本生存;安全需求层面,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表现为安全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一切都是零;情感需求层面,对应的是大学生的情感恋爱等问题;社交需求层面,便是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社团,创新创业;最后到自我实现层面,我们从事思政工作所做的立德树人,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另外,他也谈到不同学者对马斯洛的理论也有不同观点,所以我们在理解、掌握马斯洛理论基础框架的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的特点。他还为大家推荐了一本他近期非常爱读的一本书《人类简史》。
网信办马新科老师谈起了书里的“抱怨理论”,感到颇有印象。抱怨也分低层次、高层次,不同的抱怨。有时产生抱怨或者不理解,多是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考虑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抱怨”,让自己理解的更多了一些。此外,他还谈到疫情期间服务师生中,感到学校数据的充分挖掘、分析、共享很重要。如何进一步发挥数据的资产作用,值得思考。学校不同数据之间的“墙”是比较厚的,数据间的互联互通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学生处刘璐老师结合读书,谈了自我驱动方面的感受。书中谈到发掘自我驱动力,首先把自我发掘好,然后由己及人,很重要。在日常事务中,我们容易不愿意去做“枯燥无意义的事”,而恰恰这些事正是必须的积累。工作中的事做好了,一路下来才能水到渠成。马斯洛还提到了培养自尊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应该积极成为团队的一部分,我们参加单位的工作、参加党的工作等等,都是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读书会也是这样的团队,需要我们彼此珍惜,形成正向循环。这次参加视频交流,她认为感受很棒,假期加上疫情时间比较久,需要大家的彼此勉励。
机关党委王硕老师谈到,自己很惭愧,作为文科生竟然是首次读到此书。这次看了很有感受。比如马斯洛谈到渐进的改良,逐步累积就是一种革命。在参编校史、学习历史中,也感受的确如此。中国历史的进步是无数人的努力的累积,华电的发展也是无数华电人的艰苦拼搏。从北京电校以来,华电在一些历史转折点并未总有先机,但是总能倔强奋进、搏进主流,实在是每一名华电人都一点点在努力的原因。马斯洛也谈到每一个部分的进步,才能有整体的进步。学校现在争一流,每个人的一流肯定很重要,管理的一流也很重要。此次疫情,有天灾也有治理问题,间接反映了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学习管理、沟通交流上做点有意义的小事,也肯定有平凡而可贵的价值。
招标中心张晓华老师谈到,自己以前读过此书的早期版本,当时是以工科的思维方式去读去理解,感到这个理论实际就是模型,去解释社会现实。这次又一次看完之后,感觉这一模型的前提假设很有启发性,比如里面谈到了的“开明管理”。他也认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可以将此理论作为是普遍性的认识,还不一定,因为需要各方面来衡量,来理解运用。
统战部路雨欣老师对马斯洛理论中的“协同”感受较深,她谈到我们进行线上交流是协同,以前一起工作也是协同。协同也有着自己的价值,这次长期居家防疫,更深体会到了上班对于自己的意义,工作对于自己的价值。利用这一段时间,自己也在自我思考,查漏补缺。
人事处田里老师、计财处李烨老师、学生处王栋梁老师也参与了交流。大家谈读书,谈生活,一个小小视频空间,聊起逸闻趣事,也是欢声笑语。田里老师、李烨老师恰巧也正在办公室值班,他们俩一边完成工作任务,一边在工作之余不时参加了讨论,他们的工作细节也现场“直播”。
二、王栋梁老师分享研究创作心得
王栋梁老师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在读,已发表不少论著,其中有C刊文章、著作1部,年初还通过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评聘。这次大家热情邀请他分享了学习研究的宝贵心得体会,他非常热心的从行政人员科研必要性、如何选题、论文层次、写作技巧、细节问题等五个方面做了分享。
1.行政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必要性?
王栋梁老师谈到,不同的人对行政人员是否应参与科研工作各执一词,但他认为,从事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本职工作,对大家是有益的。行政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必然能够推进本职工作。教育行业是“蜡烛般的事业”,做蜡烛就要求能够有多一些的燃料,可以充足的“燃烧自己”,尽可能的去帮助学生,实现“成人达己”。进一步,他建议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开展一些学术研究,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要下定同时走科研之路的决心。
2.如何选题?
对于研究的选题,他谈到了三种选题方式,即热点问题、工作相关、兴趣所在。热点问题,比如现阶段,就会出现一些疫情相关的文章需求。如果我们可以通过预判热点,将论文与热点结合,能够有效的缩短发刊周期。工作相关,行政人员具有天然优势,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如管理服务中的所思所想,确定自己选题。兴趣所在,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选题自然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如何选题需要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确定。在确定好研究内容后,要深入、透彻的去研究。人大一些很厉害的老师,都是从研究一个问题起家的。有一个著名的老师研究信仰问题,发表了很多文章。有的老师要求自己,读博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的做好博士论文研究,今后自然可以靠着这些研究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乃至申请课题等等,形成有益累积。
3.论文的层次
层次一,就是通过搜集资料、分析现象、分析原因,然后进行材料加工整合。这样的文章,简单来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类文章,是一般行政人员非常熟悉且习惯的写法。
层次二,在解释“现象、原因、做法”基础上,引入前人的理论知识,以此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层次三,以良好的论证,融合自身见解、总结、评价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非简简单单的复述。很多C刊文章都属于这一层次。
层次四,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完善理论,通过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进而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四层次中,层次一类的文章容易写但是在学术圈里地位不高,多发表于一般刊物。层次四理论深难度大,建议各位将目标定位二、三层次(以二、三层次形成的论文多见于中文核心或者C刊)。
此外,他还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论文的区别,如理论文章、日报评论字等,建议各位将写作重点放在理论文章。
4.论文写作技巧
王栋梁老师分享了自己向人大刘建军老师请教写作技巧的故事--论文要从提笔下手写而起,哪怕只是写简单的两百字。由此延伸,工作生活中一闪而过的想法、读书心得等,都要及时的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文字积累。毕竟,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他建议大家无论是写什么方面的文章,都要储备一定的思政教育方面知识,推荐学习郑永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熟悉书中学术规范,学习专业表述方式,适应它、掌握它。
对于如何快速提升,他分享了自己小技巧,即投入一定量的时间,专攻权威的期刊中的思政类的核心文章(每月阅读二三十篇文章)。一般写一篇文章要看一百篇文献。选论文的时候,可以去选名家大家早期的文章。通过大量阅读学习,遴选与自己写作风格相似的文章。去琢磨他们写论文的方式,包括题目的拟定,一级标题拟定,框架编写等,然后去临摹,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框架很重要,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第一个要审核的便是框架。文章写出来之后,需要大量的、反复的修改。纵然是大家的文章,也都是通过反复修改后见刊的。
他谈到自己在参与人大博士生讨论时,可以通过自身实践向全日制博士提出很多中肯的修改建议,由此他建议读书会今后可以尝试开展论文写作讨论课,通过众人讨论、相互“挑毛病、提建议”而达到迅速进步的目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自身优势,一是行政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思政工作无边界,之前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都可以拿来使用。
5.写论文中的细节问题
他讲到,在慢慢的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基础上,要持续不断的进行研究,可以通过梳理同领域的近20年的相关工作,做到了如指掌、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文章不必要求完全创新,一般文章有20%创新的地方就可以了。
王栋梁老师的分享信息量大,讲的很透,深受大家欢迎。与会人员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璐老师表示,将从入门开始,逐步探索自己论文写作之路。王栋梁老师建议她可以结合资助工作,关注《高校辅导员》等刊物的资助板块,由此下手,敢想敢写。靖仕寅老师谈到,各个老师从事专业不同,通过加强交流,可实现不同领域交叉实现跨领域研究。
此外,张晓华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外刊发表文章的经验:做一线项目过程中,及时记录创新点(包括程序在内),在论文中将此部分作为核心呈现出来,情况合适的话便可投到EI期刊上。他谈到,大家应当及时记录各种想法,并且要牢牢把握因职称评审需求带来的写作热情。马新科老师也谈到了自己曾参编能源互联网相关一本书籍的经历,回顾了自己跟随老师研究创作的有趣往事。